這篇原本在去年(2013)就寫好了,由於外務太多一直沒時間PO…
機器人、穿戴裝置與雲端應用
歐吉尚原本以為「穿戴式」裝置真是蠢到爆了,我連手錶都不想戴了!或許可能會買個Robi吧?心想怎麼可能會作賤去束縛自己,再戴個穿戴裝置(例如手環)呢?又怎麼可能讓黑心商人讓我全身佈滿感測器,然後透過雲端與巨量資料技術的美名對我持續不斷的監控呢?
(說真的,台灣的個資法玩假的!我對收集MAC/IP位址、GPS、網頁、停留時間、點擊、消費、行為/嗜好分析等再鏈結、電話、個資、政黨傾向、資產、信用等行為已經相當厭惡!過不久應該會有人寫個干擾軟體出來,例如聖人製造機之類的,製造假的人格數據吧?)
後來查了一下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發現,…
2011年, 45歲以上民間人口計890萬8千人,其中勞動力406萬6千人或占45.64%,非勞動力484萬2千人或占54.36%。近10年45歲以上民間人口增幅達38.92%,高於同期15歲以上民間人口之增幅11.97%,其中45歲以上勞動力增加45.84%,非勞動力亦增33.59%。
Source: 行政院主計總處
台灣於2014年,台灣出生率與死亡率交叉,至2030年後更將出現18萬名勞工的短缺,這是相當值得省思的一件事。先撇開如何提高國民所得、改善生活環境與生育率等議題,…
Source: MIC, 2013
也就是說穿戴裝置未來往結合醫療、雲端與巨量資料技術發展,對於人口結構高齡化而言,是一種極自然的趨勢。而對許多亞洲國家(日本首當其衝)而言,為了舒緩短缺的勞動人口與高齡照護等工作,機器人幾乎是不得不啊!
試想當你邁入60高齡,陪在你身旁的可能是Robi不一定是自己孩子喔?!
未來需要的是高速的雲端,還是高檔的處理單器?
高檔的計算機(computing machine)是隨身攜帶,還是放在雲端?如圖所示,雖然只是博君一笑!但穿戴式(wearable)科技的興起,除了集合更多功能與應用於一身,可以預見的是,更小更省電的裝置將是未來平台發展方向。
新製程技術與材料科學
於歐吉尚所在的半導體產業,在極短紫外光(EUV)沒辦法有效提高產能以前,唬人的3D FinFET已經不夠看!而多重電子束無光罩光刻技術Multiple e-Beam Mask-less Lithography (MEBML)號稱是半導體的3D印表機,且無須光罩,真正實做10奈米以下製程,但產出速度(throughput)與價格對實際量產是最大的問題,且與EUV同樣有高能輻射的危險(我很替這些尖端製程實驗室的同學感到憂心)奈米材料科學預期也是未來實現10奈米製程量產技術的選項之一。
半導體的發展需關注並結合不同領域發展的動態,尤其是材料科學帶來的結構性格新。當電池(battery)與 顯示器(display)元件都可繞曲時、當連結(connectivity)無所不在、終端計算能力(computing power)不再是最緊要(critical)時、資料探勘(data mining)被廣泛運用時,…終端使用者(end user)的需求是甚麼?新的設計規格(design specification)又將會是甚麼?
從非傳統半導體的角度來看,由於奈米材料科學的進步,從透明可繞曲(可穿戴式)導電薄膜,汽車航太載具甚至是建築結構輕量化,傳統電池的尺寸與壽命都將大幅度的改善,更輕巧、更省電。
此外「巨量資料(Big Data)」的分析技術,除了原本生物基因研究、網際網路、氣象、大眾運輸、經濟或個體行為預測、客製化商業行銷、生產流程最佳化運作等,預期未來也將會被廣泛運用到晶圓製造與IC設計等領域。例如,IBM透過分析晶圓製程過程所收集到的製程資料,可以大幅提升最終產品的良率。
未來創新趨勢與跨領域應用
展望未來,在高齡化、少子化、尖端製程、資料經濟、氣候變遷等趨勢衝,未來的創新將朝向「提升附加價值」、「以人為本」、「跨領域整合」、「開放平台模式」等趨勢發展。… (以上,是一些老前輩說的)
其實,歐吉尚本人(也屬於老人家)不適合談創新,而且一窩蜂的人談也了無新意。現在流行跨界(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
為什麼要跨? 因為不得不!…世界運轉的太快了!
各為有沒有發現,以前自己埋頭苦讀數年的課本知識,因為網路資訊的發達與開放,未來可能只需要幾個月就能跟上?
如圖,若給定6個不同大小齒比(1:10)的齒輪,可以將其視為不同年資/領域的人,我們要怎樣巧妙安排使得產出速度可達百倍呢?創業者好比變速箱的魔法師。
未來十年世界運轉的速度,例如人或資訊之間的聯繫與融合,將比過去十年更為顯著且快速。未來科技發展上,創新的驅動力將來自多領域技術與資源的整合,例如打破公司組織藩籬、跨組織的合作或使產學界能更緊密的結合。
再對照一下奧地利未來研究所的分析報告,其中指出三個Megatrends(大趨勢):
中新生態(Neo-ecology & Education):
因油價高漲、全球暖化等議題,加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教育及環保意識抬頭助長此趨勢。
個體化(New Work & Individualisation):
在未來幾年我們將由傳統工業(嚴格規範)的工作結構轉移到一個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工作與生活領域,並且取得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的平衡。
老化(Downageing & Health):
社會的年齡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數量較少的年輕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面臨彼此的未來,並將關注力轉移到健康的社會。
從『效率導向』到『價值導向』
ITIS的產學研究報告指出,全球製造產業面臨供給過剩之競爭,而台灣以製造代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其附加價值率有逐年下降之趨勢且逐漸被韓國趕上。
Source: ITIS, 2013(全球製造業面臨附加價值下滑之挑戰)
台灣產業界擅長以科技與製造,但對於生活型態趨勢、使用者的探索,與未來的社會需求的掌握,則相對較弱(例如: 光是一隻舶來小鴨在高雄即創造出一個月390萬人次參觀產值)。企業賴以勝出之道已經從過去產品、成本與效率導向等,轉向價值、服務與體驗等消費者市場導向。
台灣產業如何善用過去所累積的產品製造優勢,並掌握生活型態演變及資料所帶來的創新機會? 能否將佔超過5成GDP的「製造業王國」轉變成充滿創意動能的「自造業王國」呢? 您有甚麼主意嗎?
「共創價值、走出代工」,願共勉之!